首页 > 新闻 > 网评 > 正文     濮阳网-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


母亲带孩子插队 做了个很坏的榜样

作者: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字体:   发布时间:2015-05-07 06:53:00   
   5月4日清晨,在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大门前,大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排队,等待手足口病的筛查,但偏偏有一名年轻母亲带着孩子插到人群中间去,惹得众人不满。(5月5日《濮阳早报》5版)
    不知这个母亲是否想过:自己这样做,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?自己以后该怎样教育孩子呢?
    应该说,现代人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,也舍得下血本。很多母亲在孩子还没出生时,就去听各种讲座,搞“胎教”。孩子还不会跑,又去给孩子搞“早教”。孩子刚上幼儿园,又给孩子报各种绘画、舞蹈、音乐班。孩子还没上小学,英语培训又开始了。可是,先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真能让孩子变得比别人优秀,就算是真能,这些教育也往往只停留在技能、特长等方面。孩子的习惯、性格、脾气、心灵等,却不是靠各种培训班能够解决的,它们需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去潜移默化,去熏陶。遗憾的是,现实生活中,相比于对孩子智力方面的投入,很多父母在孩子品格方面的投入并不多,相反还会和上述那个母亲一样,经常给孩子做坏榜样。 
    有不少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,自己却从来不学习;要求孩子孝顺父母,自己却对老父老母态度粗暴;要求孩子注意安全,自己却见红灯就闯,见马路就穿;要求孩子言行举止文明,自己却出口成脏,处处显出不文明;要求孩子与人为善,夫妻俩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。这样的父母,怎么可能让孩子将来遂自己的愿呢? 
    孟母三迁的故事,很多人较为熟悉。孟子和母亲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,他就学着大人跪拜、哭嚎的样子,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。母亲后来带着孟子搬到集市,他又玩起学商人做生意的游戏。最后,母亲带着孟子搬到学校附近,他开始学着先生像模像样地读书。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,孩子的可塑性极强,跟着好的学好的,跟着坏的学坏的。家庭是孩子最为熟悉的环境,父母是和孩子相处最多的人,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。 
    曾在微信圈里看见过一篇育儿文章,大意是孩子身上的所有缺点,都能在父母那里找到根源。比如,孩子凡事喜欢抱怨,是因为父母总是挑剔他;孩子有暴力行为,是因为父母经常打骂他。4月底,笔者听了市油田一中老师肖保全的一次讲话。他也认为,家庭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,父母是孩子的镜子,映照出孩子的未来;孩子也是父母的镜子,折射出父母的影子。 
    笔者相信,这世上大约没有父母真想成为“坏的榜样”,但他们在不自知中成为了这样的“榜样”。如果那个带孩子插队的母亲能看到这篇文章,希望她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,今后尽量提高自己的修养,多为孩子做好的榜样。


责任编辑:李俊